自主化原则: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条件
所谓自主化原则,就是要积极应对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窃密的要求,大力加强保密科技工作,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,全面掌握核心关键技术,研制并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、先进可靠实用、覆盖保密工作各领域各环节的保密技术产品,构建全方位、立体式、多层次的保密技术防护和检查监管体系,确保党和国家秘密安全。
坚持自主化原则,是消除安全保密隐患的治本之策。我国信息技术起步较晚,在产业尚未形成的时候,市场就已经被因特尔、微软、思科等国外大公司所垄断。目前,我党政机关和涉密单位使用的计算机、打印机、复印机、扫描仪、路由器等信息设备,大部分是国外产品,存在严重的安全保密隐患。如,计算机操作系统大多为美国产品,我方不掌握源代码,难以进行深入分析,难以及时发现系统漏洞,难以有效防御网络攻击。据报道,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部门与厂商联手,在操作系统中预设“后门”,在芯片中设置“逻辑炸弹”,一旦需要,就可以自由进出计算机网络窃取秘密,或瘫痪信息基础设施。2 0 0 9年发生的Windows黑屏事件,就充分说明微软公司能够绕过防火墙、杀毒软件等各种安全保密防护措施,对计算机实施远程控制。在这种情况下,各种外加的安全保密防护措施实际上形同虚设,难以保证信息安全保密。因此,必须坚持自主化原则,大力加强安全保密科技创新,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。
坚持自主化原则,是增强整体保密能力的内生动力。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,买来的也不可靠。这种情况在信息安全保密领域尤为突出。近年来,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立足于自主创新,在安全保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,研制了多种类型安全保密产品,一些产品在党政机关和涉密单位推广应用,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益,为加强保密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但同时也要看到,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,研制开发安全保密技术产品,既要与不断升级换代的国外核心软硬件相适应,又要与各种复杂的计算机环境相协调,工作难度非常大,而且容易出现产品间相互冲突的问题。从总体上看,目前安全保密技术研发工作基本上还处于应急被动、零打碎敲、修修补补的状况,保密科技研发还存在一些死角盲区,特别是缺少深度防护、检查、测试、分析等技术和设备,高科技抗衡能力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。因此,必须坚持自主化原则,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,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标准,从基础软硬件做起,构建安全可控的保密技术防护体系。
坚持自主化原则,是提升保密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,既给保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,同时也给加强保密管理提供了新的支撑手段。近年来,一些机关、单位注意运用技术手段解决保密管理问题,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。比如,在定密管理方面,有的机关、单位将定密管理模块嵌入到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中,要求对每份电子文件必须选择密与非密,对涉密文件标注密级和定密依据、定密人等要素,文件才能存储、流转,从而确保了有关定密要求的落实。又如,在涉密载体管理方面,有的机关、单位运用物联网技术,在涉密载体上加贴电子标签,并与门禁系统结合起来,有效防止私自携带涉密载体外出的行为。再如,在涉密电子信息管控方面,有的机关、单位采取无盘工作站或虚拟化等技术,对电子信息进行集中管控,实现了个人不留密、终端不存密,有效降低了计算机网络泄密风险。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保密问题,需要用信息化手段来应对。因此,必须坚持自主化原则,大力发展保密科技,把行政手段与技术手段紧密结合起来,把提高人的保密意识技能与发展技术强制措施结合起来,确保各项保密要求真正落到实处。
推进保密科技自主创新,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。近年来,中央通过组织实施“核高基”等重大科技专项,制定优惠政策,投入大量经费,大力推进科技创新,引导扶持一批科研机构和企业,在信息技术国产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,为实现保密科技自主化提供了重要条件。要充分利用国家有关鼓励政策,制定实施国家行动计划,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,在标准制定、科研支撑、产业扶持和推广应用方面形成合力;要科学整合资源,在安全保密前提下,广泛吸收国内有实力的科研机构、企业参加安全保密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制、生产、服务,加强优势互补和技术协同,促进自主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;要加大自主可控安全保密产品推广力度,逐步实现在各级党政机关和涉密单位的全面应用,促进安全保密水平的整体跃升。

